一部電視作品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畫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熟 練正確合理的“鏡頭運用”又是決定“畫面”的成敗關鍵。
筆者長期電視攝像的工作,認為在畫面構圖、拍攝角度、姿勢等拍攝技巧中,真正顯現水平和 功力的還是鏡頭的運用。一般來說,鏡頭的運用分為固定鏡頭的運用、運動鏡頭(動態鏡頭) 的運用和變焦鏡頭的運用,下面筆者就從這三方面闡述鏡頭運用的技巧與心得。
固定鏡頭
1.1
固定鏡頭的概念
固定鏡頭是在拍攝一個鏡頭的過程中,攝像機機位、鏡頭光軸和焦距都固定不變,而被攝對象 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其核心一點就是畫面所依附的框架不動,即畫框為固定畫 面,焦點、距離、景別都不變動的鏡頭。
1.2
運用方法
固定鏡頭在運用過程中主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 角度
拍攝角度依據畫面的構圖而定,普遍運用平視角。
(2) 機位
攝像機的擺放位置相對于被攝物體的遠近、正側、高低的調整,分為兩種情況:機位前后移動 至所需固定景別;變焦鏡頭推拉至所需固定景別。兩者之間的區別在于拍攝出的畫面效果不 同,同樣景別,前移機位產生廣角效果,變焦上推則是壓縮了景深。
(3) 景別
景別就是拍攝物體的畫面大小。在新聞、訪談、直播等特殊類別的節目中,機位不能移動,只 能通過變焦達到所需景別,如拍攝領導在主席臺講話,固定鏡頭通過不同的景別所獲取畫面的 藝術表現是不同的。
特寫式固定鏡頭有強迫觀眾視覺注意的作用,描述物體的質地、特點、細節,表現人物的心 理活動、情緒。
近景式固定鏡頭有突出主體的作用,畫面表述具有完整性。
中景式固定鏡頭也稱作“關系鏡頭”,能較好地交代事物及人物的位置關系。
全景式固定鏡頭也叫作“環境鏡頭”,能充分說明人物和事物所處的環境及位置,同時也帶有 一點描述場景氣氛的作用。
此外,各種景別的固定鏡頭通過有效剪輯方式組合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是多種多樣的。
(4) 停留時長
停留時長是指每個固定鏡頭的開錄到結束的時間,適用于專題類、文藝類、體育類節目,通常 情況下依據節目主題而定,結合編輯手法、剪輯技巧達到所需目的及效果。例如,幾個短時長 的固定鏡頭剪輯組合在一起能營造出一種緊張的氣氛;反之一個長時長的采訪固定鏡頭能表現 人物的情緒、感情等細節。
適用節目類型
新聞類:要求鏡頭簡潔明快,固定鏡頭正好適用,能很好地交代場景、內容、事件,一個鏡頭接一個鏡頭有條不紊的敘述方式是固定鏡頭的特點。對固定鏡頭不同景別有序的剪輯,可達到敘事簡明的效果。
文藝類:要求鏡頭抒情、美感、完整、氣氛。通常近景、特寫類的固定鏡頭就能較好地表現這些要求,全景式的固定鏡頭則有利于氣氛的烘托,還能利用不同景別固定鏡頭的交叉剪輯達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專題類:固定鏡頭是抒發感情、采訪人物、描述事物、交代環境的有效方法。近景能充分詮釋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情感變化;特寫能有效細致地反映被攝物體的鮮明特征;全景能完美交代各種場景。
體育類:固定鏡頭使用也較普遍,特別是全景式固定鏡頭的運用頻繁(乒乓、羽毛球、網球等各種賽事),能很好地交代比賽環境、人物位置、賽事過程、場面氣氛。
各種景別的綜合運用
固定鏡頭之同景別與不同景別間的相互剪輯。例如,采訪近景固定鏡頭對接:突出完整性、連 貫性,畫面平和不突兀;特殊效果固定鏡頭剪輯:中景固定鏡頭接近景固定鏡頭再接特寫固定 鏡頭,給人一種緊張壓迫感(涉及“鏡頭語言”在這不展開)。
固定鏡頭與運動鏡頭的結合使用。例如,一個完整的移動中景式運動鏡頭當中分幾段嵌入三個 近景式固定鏡頭,此類鏡頭銜接所突出表達的是近景所攝物體的主體感。固定畫面不動,通過 畫面內物體的移動(通俗的講就是進畫出畫)來表達其特定的含義,就是以固定鏡頭為前提, 所攝事物在其取景范圍內的運動,固定畫面拍一個旋轉的籃球或者固定畫面拍一個進畫出畫落 桌彈起的乒乓球。
固定鏡頭與變焦鏡頭的結合使用,特寫式固定鏡頭通過變焦功能緩緩拉出至大全景式固定鏡 頭。例如,新聞片《汶川地震紀實》中,特寫固定鏡頭在一塊“映秀小學”字體反倒的校牌停 約3 s,然后慢慢地將鏡頭拉遠拉全至大全景式固定鏡頭停足3 s,畫面漸漸出現,原來是一個 地震后殘留的校舍。這個動作讓畫面更為生動,更有說服力,表現出自然災害的殘酷。不需要 旁白及說明,由畫面的變化看出,拍攝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及含意,這就是所謂的“鏡頭語 言”。
固定鏡頭與焦點變換的有效結合,畫框固定一幅畫面,畫面中有前后景物,通過鏡頭的變換焦 點來完成畫面內的運動,達到突出主體的作用(見圖1)。焦點轉換(前虛后實)的運用具有 強迫性,是一種突出畫面重點的拍攝手法。
圖1 各種景別的綜合運用
動態鏡頭
2.1
動態鏡頭的概念
動態鏡頭是相對于靜態鏡頭而言的,指從觀眾角度看,即從編輯的角度,攝制的畫面讓觀眾感 覺到運動、看到變化,就是動態鏡頭。運動鏡頭是動態鏡頭的另一種角度的闡述方式,即拍攝 的角度,電視畫面創作的角度。筆者作為電視攝像師,在此從運動鏡頭的角度研討。
運動鏡頭可分為攝像機運動、畫面內物體運動兩種運動形式。 攝像機運動有位置移動或攝像機變焦。
攝像機位置的前后左右及上下運動,一般都借助軌道、 搖臂、平衡器等輔助攝像器材來完成,主要體現在跟鏡頭、移鏡頭、升降鏡頭。攝像機位置固 定,通過攝像機上的變焦功能進行推拉和攝像機機身上下左右的搖動來完成的鏡頭,以及焦點 轉換(即所謂的前虛后實或前實后虛),主要體現在推拉鏡頭、搖鏡頭、焦距轉換鏡頭及甩鏡 頭,多用于文藝類晚會、MTV。
畫面內物體運動即以固定鏡頭為前提,所攝事物在其取景范圍內運動。如全景固定畫面拍一個 正在運轉的旋轉木馬或近景固定畫面拍一個進畫出畫的單個木馬。
2.2
拍攝輔助工具的運用
借助拍攝用的各類輔助工具,并巧妙結合攝像機自身的機械操作,可實現攝取運動畫面。
攝像機可安置在軌道上進行移動拍攝。軌道分為軟質軌道和硬質軌道兩種,統稱軌道移動拍 攝。攝像機可架設在大搖臂、小搖臂或者其他升降設備上進行升降拍攝。攝像機可安裝在人體 背負的平衡裝置(穩定器)上進行拍攝,如斯坦尼康、釣魚竿式平衡器、手持式簡易攝影平衡 儀。攝像機還可通過自身所帶的聚焦環實現聚焦功能,使畫面發生運動變化的鏡頭,即俗稱的 前虛后實;通過自身所帶的變焦器推拉運動實現運動鏡頭。
隨著科技的進步,攝影攝像輔助工具越來越豐富,如5D、FS7、GOPRO、航拍小飛行器、單 臂或雙臂小型平衡器、無極軌道、小型滑軌等,便攜式是這些輔助器材的特點,故此更利于拍 攝優質的運動鏡頭。
2.3
操作技法
2.3.1 移鏡頭法
左右式。憑借軌道、平衡器左右移動拍攝物體,多運用固定焦距、固定景別的拍攝方法。拍攝 特寫等特殊情況下需要變焦的畫面,如拍攝一組寫字臺上的照片,眼鏡、鋼筆及小擺設的平移 特寫鏡頭。還有更復雜的情況,在平移過程中同時進行變焦跟焦處理,如取景范圍從一座房子 全景由左往右移動的同時,畫面推至房子窗戶特寫,特別要注意的是,移動和推進速度要保持 一致。此類拍攝技巧對于電視攝像師是很不容易的,相較于電影攝影,跟焦、變焦、取景構圖都有專職人員,電視攝像師集于一身,因此需要長時間實際操作,熟練運用攝像機各個功能部 件及攝影輔助器材。
前后式。憑借軌道、平衡器前后移動拍攝物體,普遍采用前移、后退及主觀視角拍攝手法。經典前后式移動鏡頭:攝像機架設在軌道上拍攝人物近景,在保持近景別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機 位前移和變焦拉出的方式,或機位后撤和變焦推進的方式,來達到畫面景別不變而人物背景景深劇烈變化的效果。
升降式。攝像機架設在升降設備或搖臂上拍攝物體,多用于拍攝大場面全景鏡頭,也可用于拍 攝描述小物件形態的移動特寫鏡頭。
2.3.2 跟拍法
跟隨拍攝及主觀視角拍攝手法是普遍采用的操作法。其中,跟隨拍攝可以以物或人局部作為不 變前景自由移動,畫面呈現背景的變化;主觀視角拍攝需掌握“視角規律”原則,即視角高 低、擺動速度、視線規律等要素。 2.3.3 變換焦點法
變換焦點法即“前虛后實”的運用手法,著重表現事物特性與關系,一般以特寫鏡頭為主;全 景與前景(虛化處理)焦點變化的操作一般使用攝像機的微焦功能。
2.3.4 搖攝法
以固定機位為前提,分為左右、上下、斜線搖攝。在搖攝過程中須注意:起幅落幅的穩定性及 停留時間,速度節奏,畫面的透視角(如保持人物景別、建筑形態的情況下還需結合推拉變焦 的方式來完成,如領導會議鏡頭、高大建筑仰拍),特殊情況下“甩”鏡頭的運用。
2.3.5 推拉法
以固定機位為前提,進行攝像機的 “推”“拉”運動拍攝,即“變焦鏡頭”(在本文后面將詳細闡 述)。
2.3.6 畫面運動法
固定鏡頭畫面運動,即在畫框固定的前提下,畫框內物體的自由或規律運動。 移動鏡頭(左右、前后、升降)、跟拍鏡頭、變換焦點、搖攝、推拉及畫面運動等運動鏡頭的 運用,可使畫面具有韻律感、節奏感、運動感、流暢感。運動鏡頭的畫面編輯要遵循動接靜、 動接動的原則。
適用的節目類型
新聞節目拍攝:有時由于場地機位局限,以搖攝、推拉鏡頭表現人物位置及場景,特別是領導會議鏡頭運用搖攝過程中推拉的方式保持景別的一致性;拍攝全景時無法涵蓋全部,可以利用搖攝來解決。
文藝節目拍攝:運動鏡頭是主要拍攝技法,“推拉搖移”是其重要手段,通過“甩鏡頭”“升降鏡頭”的靈活使用,突出表現人物情緒、現場氣氛、節目節奏、細節特征等諸要素。
專題節目拍攝:“前虛后實” 的運動鏡頭是采用較為頻繁的拍攝手法,表現人物情感的“推”,描寫場景位置的“拉”,概括事物關系的“搖”,敘述物體形態的“移”。
體育節目拍攝:更需要移動鏡頭的頻繁運用,如游泳的水下移動攝像,跑步的平移式拍攝,跳水的升降式移動拍攝,足球的大搖臂、斯坦尼康、飛貓及大倍率推拉鏡頭,自行車的肩扛式及摩托車移動鏡頭等。
直播節目拍攝:通常運用搖臂、航攝的拍攝手法來體現宏觀場面、氣氛;同時,結合“推拉搖移”及“固定鏡頭”來完成一系列的組合鏡頭,從而達到所需效果。
2.5
運動鏡頭綜合運用
運動鏡頭可以與固定鏡頭有效結合,與運動鏡頭的銜接(所謂遵循“動接動”原則),與邊角 鏡頭的有效結合(例如,在平移式運動鏡頭為前提的情況下,拍攝一組寫字臺上照片、眼鏡、 鋼筆、書本、懷表的特寫鏡頭,此類鏡頭是以邊移動邊變化焦點的方式完成的,凸顯畫面的完 整感、流暢感)。總之,需要攝像機的運動與自身調節的有機結合,如鏡頭在左右升降移動的 過程中,同時進行推拉的操作。一般以大搖臂操作為主,適用于大型演出、現場直播;小搖臂 及小型軌道適用于廣告靜物的拍攝,此類鏡頭具有現場感、運動感。
變焦鏡頭
3.1
變焦鏡頭的概念
這里所指的“變焦鏡頭”是一種攝制方式,通過變焦距的推拉追隨被攝運動中的主體,實現畫 面景別的連續變化(見圖2)。由多組正、負透鏡組成,除固定鏡組外,還有活動鏡片組,通 過活動鏡片組的前后移動,可以連續改變鏡頭的焦距值。
圖2 變換焦點法
變焦鏡頭分為推拉兩種操作形態,“推”具有突顯主體,集中視覺注意,描寫細節特征的功 效;“拉”具有展現整體,層層散發擴張,表明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3.2
運用方法
推拉是變焦鏡頭的二種形態。攝像機鏡頭沿光軸方向向前“推”,畫面效果表現為同一對象由 遠至近或一個對象到另外一個對象的變化,使觀眾視線前移,特點是在一鏡頭內得到整體與局 部的關系,主體與背景、環境的關系?!袄笨墒巩嬅娈a生逐漸遠離被攝體或從一個對象到更 多對象的變化,使觀眾有視點向后移動的感覺,特點不是讓觀眾開門見山,一覽無遺,而是漸 次擴張,并可在同一鏡頭內讓觀眾逐漸了解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推拉速度的快慢也直接影響所攝畫面的表達意境,緩慢推拉則釋放抒情、柔緩的節奏;急促推 拉會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營造緊張的氣氛,給人一種壓迫感。
一般以機械操作推拉為主,特殊情景下采用手動推拉方式。機械推拉(自動)相較于手動推 拉,具備均勻平穩的特點,易于表達抒情、緩和的氣氛環境及人物心理;手動式具有急速推拉 的效果,適用于特殊鏡頭需要,給人一種視覺強迫感。變焦鏡頭與固定鏡頭及運動鏡頭有效組 合使用,更能發揮其特性和優勢。
3.3
操作技法
慢推拉法,以機械操作為前提進行有序均勻的慢節奏推拉,主要表現舒緩、抒情的意境。 快推拉法,以機械操作為前提進行快速急劇推拉,主要表現急促、突出、壓迫的感覺,能增加 畫面的緊迫感和節奏感。
邊推拉邊搖法,用于細節、局部的描寫及人物景別控制(新聞類領導拍攝)。
手動推拉,主要用于特殊情況下所需的特殊效果。 綜合運用法,推拉式的變焦鏡頭結合固定鏡頭及動態運動鏡頭所產生的各種鏡頭語言,服務主題。
運用變焦鏡頭時需注意:
(1)使用推拉鏡頭使景別在一個鏡頭內連續平穩的變化,比切鏡頭 更能表現時空的統一性,有真實感
(2)推拉鏡頭這種“拉風箱”的方式,不可頻繁使用,否 則會使觀看者生理上承受不了,以至于頭昏眼花
(3)推拉鏡頭應有明確目的
(4)推拉 鏡頭要停足3 s的起幅落幅畫面。
3.4
適用節目類型
新聞節目:基于場地限制固定機位所采取的不同景別拍攝,領導、會議等拍攝運用邊推拉邊搖法取得透視畫面中的同等景別。
文藝節目:變焦鏡頭可起到抒情、突顯、展示、烘托的作用。
專題節目:“推”有突出主體、描寫細節的作用;“拉”有展示局部與全部關系的作用。
體育節目:拍攝采取變焦鏡頭尤為廣泛,例如,球類運動中的拍攝(推拉的運用較為頻繁)局部與整體的關系鏡頭也需靠推拉予以交代。
直播節目:變焦鏡頭具有的完整性不同于剪輯組合畫面,在現場直播中起到一種連貫性、可信性的作用;特別是由于機位的限制,只能以變焦的拍攝方式取得所需景別。
變焦鏡頭和運動鏡頭的綜合運用
變焦鏡頭與固定鏡頭及運動鏡頭有效組合使用,更能發揮其特性和優勢,更有效地完成對藝術 的表達。如《汶川地震紀實》中,推近的變焦拍攝,用意在說明特定的目標以及表現人物情 緒;再如,筆者在《暗戰》中運用了一組畫面:開始是一群人走在大街上的全景,幾秒鐘后鏡 頭急推到其中一個中年男子的面部并跟隨,以提示觀眾這個中年男子就是犯罪嫌疑人。
4 結語
當然,鏡頭的運用多種多樣,也眾說紛紜,筆者只是對主要的、常用的固定鏡頭、動態鏡頭、 變焦鏡頭做了說明,具體把握還是要靠攝像師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慢慢體會。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各種攝影攝像器材的更新換代,攝像師一方面需要提高自身藝術修 養;另一方面需要熟練掌握運用基礎操作及拍攝技巧,用好用活拍攝設備,“鏡頭的運用”則 是重中之重,最終統一在完美優質畫面的呈現。
本文來源于個人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