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用膠片的人愈來愈多了。
有人說他們都是其實不太懂得攝影的「文青」,只是傻傻了讓黑心商人白賺大錢,把以前不值錢的膠片相機變成昂貴的東西重頭再賣一遍。
說句公道話,確實不少店把價錢「mark up」得太多,有些相機真是變成了天價,但市場機制就是有供有求,便宜的如nikon FM2 , 貴的如Leica M6, Contax T3 ,有那一樣不是愈來愈貴? 供需定律就是如此。
Pentax 67 , 105mm f2.4 SMC
Fujifilm Pro400H
話說回來,從前的人為了追求扎實銳利的影像,可謂付出很多,到現在仍被捧為神鏡的早期ASPH、 APO 鏡頭就是那個年代為了這個目的而生的。只是數碼sensor 比底片解像力高、現代鏡頭又支支反差大、銳度高,有一大班年輕人,對于「數碼味」重、質感一式一樣的照片感到厭倦了,才轉投又貴又難預測的菲林攝影之上。只是要學的、要失敗的遠比數碼的多,這篇心得就來說說拍菲林常常會遇上的一些問題。
啊,荒木經惟說過,膠片是濕濕的,數碼是干的。
Leica MP , 50/1.4 ASPH , Fujicolor100
Q1 : 別的人拍出來又藍又好看,為什么我的又灰又黃,總拍不出想要的畫面?
A : 影響畫面質感有很多原因,當中光線、鏡頭、底片、沖洗等等全部都有明顯的影響。不過普通玩家出的最主要問題大多來自于鏡頭。
外面有很多很多文章,吹捧各式各樣的舊鏡頭,比如說Leica世界中的八枚玉、七枚玉,?? 還有一堆很古怪的舊鏡名字:太陽神、真水無香、夜神、八羽怪?? 等等等等。
那些鏡頭動不動就好幾十年歷史,先不計舊鏡頭在保養時的狀態,當年的造鏡技術所限,就算當年如何下重本,在對比度和反差上的表現都差現代鏡頭一大截。這些鏡頭在拍攝強光源情況甚為逆光畫面,成像表現會大幅下降,導致畫面很「fog」、灰度很重,這是很常見的情形。吹捧舊鏡的人認為老鏡頭拍黑白時可以保留更多灰階,實質是鏡頭的反差不足所致。說來可笑,又是事實,所以好與不好全憑觀點角度。
偏偏大部份文青手上的是Nikon / Canon 數十年前的相機+當年的舊鏡頭,本來在當年也不是全開光圈就有好表現的產品,在現代的要求之下,逆光常常什么都拍不清是很常見的事情。再加上nikon鏡很常見材質老化而發黃的問題,基本上只要不收小一點光圈,在底片上那些鏡頭的表現都不會太好。
總之,多試試新型的鏡頭吧,新手就別迷信舊鏡頭了。
Leica MP , 50/1.4 ASPH , Fujicolor100
其二是光線,這在我以前的一篇文章【關于光】就提到過了。
數碼相機自帶自動白平衡,不同清澈度的光線、不同的拍攝時間,差別也不會太大。但底片不同,大家日常拍的底片大多是日光型膠片(5200K),就是預計使用者會在晴朗的天氣拍的。換句話說,如果是在接近日落的環境、半室內又或完全使用人工光源的環境,拍出來就會是靠近暖色的結果,別提重度污染的天氣日子了,更是黃紅色的不得了。
所以,不注意光線本來的色溫,盲目想要依賴底片本身的發色來幻想得到很好看的結果,那是不理想的使用方式。另外,也不要用「數碼思維」去拍照,就是無視光線本來的色溫,或是幻想都可以交給后期,這都是不切實際的想象。
Q2 : 總是掌握不了曝光,不是每一格都能看到正常的影像。
A : 現在的人學習攝影通常會先接觸無反相機(或是手機)。無反相機的確很方便,但大部份人調整曝光時都只看屏幕,不看測光表。雖然可以成功拍到照片,但不代表你熟練了測光和控制曝光的能力,一轉到不能預覽的膠片相機便不知怎處理了。
Nikon FG , Zeiss Makkor Planner 50/2 , Fujicolor100
首先,如果你拍的是逆光,相機會因為你正對強光,而誤以為現場環境太亮,會給你一個快的快門速度來減少曝光。這時候你應該讓底片曝光多2~3級,你才會得到正常的曝光結果。雖然聽起來很奇怪,但這是基礎的測光理論。
其次,菲林負片(特別是片基較厚的高級負片),擁有很大的高光寬容度,即是說,拍攝亮部時不容易過曝死白。所以在拍負片時,本身讓底片過曝1級左右,會得到更好的效果(特別是你喜歡日系的拍攝手法),而這點跟使用數碼相機是相反的。
如果是正片,就不要貿然讓底片過曝,你需要非常準確的測光,才可以讓底片「有東西可看」。
一般玩家嫌棄正片昂貴,沖洗費用和時間長、容錯值又低,反正日常拍照都只是放到社交媒體分享,所以都盡量拍負片。這樣的話一時三刻決定不了的話就讓照片常常過曝吧,出錯的機率會相對低一些。
Leica MP , 50/1.4 ASPH , Fujicolor100
Q3 : 菲林的不確定性很大啊! 照片拍得很痛苦。錢付出了但經常看不到好結果。
A : 真正造成菲林不確定性的,不是菲林本身有很大不確定性,而是使用者/沖洗照片的店家、賣膠片的人沒有嚴格按照指引去處理底片。
常見的問題:
1. 整卷底片白片
這是最常見的錯誤,底片頭沒有緊纏在卷筒就合上機蓋了,拍完全筒才發現根本沒有過片。其實只要細心些,成功上片的話過片時阻力比較大的,你就會知有沒有成功上片了。
Fuifilm シャルんです
2. 底片漏光、底片疊片
通常頭一格會有漏光情況,這是正常的(誰叫你想要拍38甚至39格),如果是在中間出現漏光,那多半是你的相機要換海綿了,有時候退片后沒有扎實菲林(120)也會出現漏光,俗稱肥仔片,但135不太會遇到。至于疊片多半是相機過片不勺,要修理一下,有些相機如makina 67 ,這是個常見的問題。
不過現在的玩家視漏光為附贈的禮物,還很喜歡。我個人是不能接受意料之外的漏光啦。
3. 整卷偏灰、異常淡色、無法正常顯影
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底片本身被X光照射過,底片會有些橫紋顯示出來,整張底片會很淡色,缺乏對比度。其次是底片貯存不當,大半是受潮了。要不就是底片過期了很久,感光能力變得很低所致。
這三個原因基本上拍完了才知,所以一遇上損失慘重,只能盡可能不要拍過期太久的底片了。
4. 掃描文件出現橫直紋
這個非常常見,最主要可能性是店家的沖機沒有定期清潔,機件刮花了底片所致,但事已致此也沒法補救了,好在通常不會十分影響成品。
Pentax 67, 105mm f2.4 SMC, Fujifilm Pro400H
Q4 . 拍底片可以讓我的照片看起來更好嗎?
A : 很有趣的一個事實: 拍數碼決定你的上限,拍膠片決定你的下限。
數碼照片配合后期可以任你想象,任你創作,沒有上限。但沒有審美的后期會讓照片一團糟,過度暴力的HDR、光管一樣的銀河、色盲一樣的高飽和度?? 這些缺乏審美的前期和后期會毀掉一張作品。
相反,膠片可以調整的不多(大家應沒有「放相機」了吧),加上本身經歷多年市場驗證的顯色結果,基本上你乖乖拍照,作品出來不會太差,底片的局限變成攝影人的下限。
再退一步,拍攝膠片與得到成品之間的時間差距和不確定性,是你必須以技術和經驗填補的空間。拍底片確實讓人更嚴謹(可能是因為很貴吧!),那會令你的技術進步得更快。所以,拍膠片是一個長期戰,有心的話你的作品會比以往出色。
當然還有其他問題,但一般來說只要嚴格執行菲林處理的公式,基本上出現預料之外的不確定性機率是不高的。大部份都是嚴格管理好器材和學習好拍攝技術可以解決的。至于拍不拍到喜歡的照片,那是審美和對美學理解的問題了,是另一個故事了!
Nikon FG , Zeiss Makkor Planner 50/2 , Fujicolor100